這是一部很有質感的電影。
我看的同時一直想起幾部也同樣很有意思的、關於社會主義的電影:Equilibrium、V for Vendetta甚至到了Fight Club,然後再由Fight Club又想到了Trainspotting,沒錯,這樣是有點遠了,還是拉回這部電影好了。
如果真要談劇情的話,是有點平淡而繁瑣,好像沒甚麼好講,但是真說起來還實在是有夠難簡單概述的,不過我覺得比較會吸引我的點倒是很明確。
有點像Equilibrium裏Christian Bale誤打誤撞發現一樣,社會主義所抗拒害怕的,其實正是促成世界的美的事物。但是,對社會主義來說,美卻不見得是好的、適合社會正確發展路徑的,所以社會主義寧可讓大家穿著制式、黯沉灰色的衣服,也不想提供你選擇Jimmy Chou的鞋。Wiesler也在監聽Dreyman與Christa的過程中,愛上了他們的生活,愛上了有血有肉、與他截然不同的藝術家態度,但這樣的態度以及對社會進步的要求卻是Wiesler工作所不能接受的,不得不的狀況下,我一直認為在偵訊Christa時Wiesler也一直在偷偷提醒Christa只要繼續撒謊就能度過劫難,只不過究竟為何Christa還是供出了實情,卻是一個開放式想像的空間,既然開放,那我也就不說了…
如果真要用一篇文章的篇幅來說明這部電影,那我得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偏偏我最近忙翻了天,所以還是精簡點好,但是我一直想到很有趣的一件個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學家Herbert Marcuse所說的藝術與革命之間的關係:從快樂原則向現實原則的轉變就必然導致感性與理性的對立,接著藝術對理性原則提出了挑戰,在普世價值中出現了另一套玩法,構築出與壓抑邏輯相對立的滿足的邏輯。藝術因此自行演化出革命的性質,也就是對現實原則的徹底否定。接續下去,在審美活動中,對象的經驗與日常經驗和科學經驗截然不同,各種人們熟知的理性與當下所感知世界的都失聯了。審美的活動或態度,也就具體的促成了三種解放的功能:其一,在現實原則的主宰下,感性和理性彼此對立,而審美活動則消除了這對立;其二,在現實原則的支配下,人們受至於壓抑的系統,而在審美活動中,這種壓抑則得到了解放;其三,在現實原則主宰下,人成了不自由的存在,而審美活動則使人赴歸於自由的存在。
我想,這樣大概可以稍微解釋Wiesler的轉變過程,雖然就像Herbert Marcuse的理論一樣,我們還是沒辦法在電影中,非常具體的感受或理解,究竟讓這項革命的武器進入Wiesler心中,並且實際發生效用的,也看不出來,這項武器究竟有沒有自身的演化能力,甚至,我們都還不知道這會不會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偏差的表現方式,但是,我卻沒有辦法抗拒這部片子中,那種心境轉變過程的動人心弦。
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是你看不到像是 The Devil Wears Prada 裡面的各種名牌,包含你的電話、水杯、包包或是鞋子。那是一個真正充斥著「無印良品」的世界。有時候聽到人家談論著非得用無印良品的產品時,我會有點不以為然;無印良品的東西真的是不錯,然而重點真的不在那種錯誤意識形態的無印;追逐著無印時,那個真正強有力的印早就在你心上抹不去了;如果你也在東德生活,生活中皆是真正的無印良品,不需要刻意挑選的你,或許比較有資格說自己有在為無印真正的理念盡一份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721205 的頭像
    vin721205

    vin721205的部落格

    vin7212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