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10月中,國民議會復會。11月1日,波拿巴送給議會一個咨文。說巴羅─法盧內閣已經免職,新內閣已經組成,這使議會大為震驚。就是驅逐一個僕人也不會像波拿巴驅逐自己的內閣閣員那樣蠻橫無禮。預定要向國民議會踢去的一腳,先踢到巴羅和他的同僚身上了。
目前分類:奇文共賞 (7)
- Dec 07 Sun 2008 10:30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二部份 - 卡爾.馬克思
- Dec 07 Sun 2008 10:24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一部份 - 卡爾.馬克思
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科西迪耶爾代替丹東,路易.勃朗代替羅伯斯比爾,1848─1851年的山岳黨代替1793─1795年的山岳黨,侄子代替伯父。在使霧月十八日事變得以再版的種種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樣的漫畫!
- Dec 07 Sun 2008 10:21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序言 - 卡爾.馬克思
1869年第二版序言
我的早逝的朋友約瑟夫.魏德邁,曾打算從1852年1月1日起在紐約出版一個政治周刊。他曾請求我給這個刊物寫政變的歷史。因此,我直到2月中為止每周都在為他撰寫題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論文。這時,魏德邁原來的計劃遭到了失敗。作為變通辦法,他在1852年春季開始出版名為《革命》的月刊,月刊第一期的內容就是我的《霧月十八日》。那時這一刊物已有數百份輸送到德國,不過沒有在真正的書籍市場上出售過。當我向一個行為極端激進的德國書商建議銷售這種刊物時,他帶著真正的道義上的恐懼拒絕了這種“不合時宜的要求”。
- Nov 16 Sun 2008 22:05
顧此失彼:台灣社會學碩士養成之我見 - by 吳偉立
照理來說,得獎感言應該是報喜不報憂,大家高高興興同樂的場合。但是我認為一篇感謝A感謝B的抒情文很浪費篇幅,因此,我想藉此跟各位師長報告一下我在社會學研究所這三年來所遭遇到的問題,以作為日後修改的參考。
我的論點如下:目前的碩士班教育設計,它的性質遊走於大學部與博士班間,沒有清楚的定位,亦即在知識廣度與深度兩者之間未勇於抉擇,使得老師與學生兩邊必須強力壓榨自己,方能滿足這個體制下的雙重期待。
- Oct 06 Mon 2008 20:51
伯樂趙寧--馮翊綱
一場雷雨中,趙寧走了.
這位台灣社會上出名的作家,漫畫家,主持人,教授,校長,多麼符合"才子"的典型!他也是師大著名的校園活動,"西瓜節"的原始創意人,有些年幼的師大生都不知道呢.
- Oct 01 Wed 2008 23:34
為什麼全台灣瘋《海角七號》?--舒國治
因為全台灣人都想跟著這樣的故事,去到一處他既像是熟悉又像是陌生的天涯海角沙灘邊去胡亂躺倒同心一醉。
而這樣一處地方,導演魏德聖選的恰好是墾丁。這個既年輕卻又有點歲月,既稱得上三不管地帶卻又還算南海天堂,既是高屏人的後院卻又是台北人甚至全台灣人後院的一個地方。(下一部同類型的電影是不是要選花蓮了!)
- Jul 06 Sun 2008 23:35
吸煙與文化--徐志摩
牛津是世界上名聲壓得倒人的一個學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導師制。導師的秘密,按利卡克ロ教授說,是『對准了他的徒弟們抽煙』。真的,在牛津或康橋地方要找一個不吸煙的學生是很費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學會抽煙,學會沙發上古怪的坐法,學會半吞半吐的談話——大學教育就夠格兒了。『牛津人』、『康橋人』:還不彀中嗎?我如其有錢辦學堂的話,利卡克說,第一件事情我要做的是造一間吸煙室,其次造宿舍,再次造圖書室;真要到了有錢沒地方花的時候再來造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