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點時間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四小時版本給看完,當然是部很好的片子,但是並沒有讓我有種驚艷的感覺,雖不至於像小劇場搞得那麼不知所云,但是有時候我會懷疑,懷疑楊德昌真的有認真在構思一個核心價值嗎?總覺得角色刻畫的不是那麼深,即使故事在描述的,是一群迷惘年代中正好也活在自己專屬的迷惘歲月的年輕孩子,這樣的人物題材並不容易掌控,但是角色的經營實在是有些粗糙。
那是一個我沒經歷過的時代,但是對我而言並非完全不能體會故事中所呈現的場景。沒錯,場景,時間與空間交雜堆疊出來的故事平台,才是這部戲真正的主角,我想金馬獎如果可以把獎頒給「場景」的話,張震大概是沒有勝算的。
劇中貫穿全場的重要角色Honey,突然的重回小公園,突然的停止報復動作,又突然的自行前往尋找山東算帳,然後突然的死去。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被描繪的如傳奇人物的Honey,居然是這樣的死法。當然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看作是傳達世事無常以及黑道血腥的問題,但是這豈不顯得整部片哩,那些年輕人通通都有如傻子一般,連最被崇敬的Honey都像一個笨蛋似的死去,似乎我們也可以用很正常的眼光來看待原本應該是很不常態的這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的想像一書中提過「一個人的問題叫做問題,一個社會的問題叫做議題」。楊導要提問的是議題,不是問題。藉由張震這個角色所傳達的訊息,看來卻這麼樣的個人。或者說這個劇本裡,人被很簡單的分了類,一個是像張震父子一樣死腦筋的好人,一個是像汪狗或是滑頭、山東一樣比較不要臉而聰明的壞人,從爸爸的工作薪水,到張震的感情與日常交友,看到的不是由議題而問題的自然縮影,卻是由問題而議題的刻意放大。
就連影片中描述的本省外省問題似乎也不如預期的強烈,省籍之間的情結乍看之下並不真正構成問題,然而實際上卻只是由Honey一個人來呈現這樣的狀況,若換作其他人,省籍的問題有這麼簡單嗎,我不大同意。反而是在外省遷入台灣的著名與在台灣出生的外省籍子弟教養問題描述的還比較好,至少比較深入,也把面向做的廣些。
但是這也算是我個人的吹毛求疵,實際上這兩件事之間並非全然不可逆的,所以楊導還是可以說成功的將大時代的問題以個人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就看觀賞的人自己能不能接受罷了。
依稀記得,很小的時候(大概還沒上幼稚園),跟著爸爸跑彈子房,看爸爸跟朋友們打Snooker,那個景象,猶如楊德昌片中所呈現的一樣,用小黑板以及粉筆記分,黑漆漆而狹窄骯髒的空間,配合著看似笑鬧輕鬆其實暗地裡廝殺較勁的氣氛,那時距離楊導描繪的年代差了近20年,但是我能夠感受,這個場景的成功。
南昌路、牯嶺街、南海路、建中、中山堂這些場景,更是描繪的無懈可擊。拜大學四年之賜,每每有機會或在清晨、或在午後、或在傍晚,甚至深夜,經過這些地方。經過40幾年,路變得寬敞多,車水馬龍的景象也看似完全不一樣,但實質上這些地方卻依舊藏著楊導構築出來的場景所蘊含的那股靈氣。
現在沒有開過小徑的戰車,但是停在公賣局的悍馬、蛇籠以及便衣特警,都還看得出那份肅殺之感,比起台北市其他地區都還寬闊的道路,意料之外的常常處於空曠悠閒的狀況,此地學區與學校的學生,許多都是高人一等而自恃自傲,易惹麻煩上身之人,這樣的狀況,在楊導創造的60年代以及我觀察的21世紀,居然是隱隱相符的。
以往經過尚未搬遷的老熊牛肉麵、或是半夜要往南機場買消夜之時,看著空曠的大路,益發能感受到這裡所蘊含的那份深邃靈魂。有機會帶學生往中山堂聽音樂會,也能遙想當年那盛況以及華美的情景,這樣的場景摹寫,不只是畫面上的,更是人文、歷史的。
受小翠的話刺激,誤殺小明的張震,是一個時代氣息與人文關懷兼具的故事,雖然我對他有不甚感滿足之處,但綜合觀之,還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
當然,不能不提這部片的參與人員,演員都可說是台灣當年的一時之選,張國柱父子影帝固然厲害,更別忘了金燕玲、楊靜怡等人的精湛演出,還有不少目前已是劇場大腕的人演出,郎姑演的女警、斗哥演的217小混混、蕭艾、鄧安寧以及金士傑也都參與演出,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跟我念同一所大學或是北一女的話,你一定知道這個演員「雷寅雄」,哈,其實他真的就是體育老師啦!除了演員之外,還有除了編劇、導演、副導外,注意看攝影師是誰,他也在戲裡軋一個片場的攝影師角色喔,沒錯就是最近甫出新書「流浪集」的舒國治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n721205 的頭像
    vin721205

    vin721205的部落格

    vin7212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